四川责商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你在用内疚感控制孩子吗?
来源: 时间:2023-01-13


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,父母指东他绝不往西,但是,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选取的方式适合孩子吗?也许很多时候不是。

内疚感,不该用于控制孩子。

1.被制造的内疚感

有时候,我们仍会有意识的给孩子制造内疚感,让他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孩子。
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:孩子在做功课,妈妈在旁边做家务,并不时停下来敲敲自己的背,神情有些痛苦。孩子站起来说,妈妈我来做吧。这时妈妈会说,不用,只要你听话,妈妈累点没关系,因为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。

孩子为了回避内疚感做出来努力学习的行为,而父母就这样控制了孩子的行为——孩子去做功课了。这在心理学上叫内疚控制感。

内疚感控制的结果往往是,孩子经常性地去做取悦或者报答你的事情,而不是原本他想去做的事情。这个因为内疚感而去做功课的孩子,他似乎显得很听话,但事实上,他学习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,是在内疚感控制下,“为了妈妈”所做的行为,变成了典型的讨好型模式,这个模式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。

2.应有的“内疚感”

每个人,包括孩子,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。若自己的行为甚至意识违背了这个标准,就会产生内疚感。

我们总认为,一个孩子有了内疚感,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,便不会“坏”到哪里去。如此,内疚似乎是一种良性情感。因此,我们有时候会有意无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。

你或许正在高兴,孩子因为内疚而做出迎合你的事情。事实上,他只是受到内疚感控制,已经失去自我。

当然,这并不是说,为了不压抑孩子的“自我”,孩子就可以完全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不用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。我们还是希望孩子犯错在接受批评之后,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能够因为心里的内疚感而做出弥补的行为。因为这才说明孩子在这次犯错时,获得了初步的道德评判能力。

适当的内疚感所促使的行为或许可以使你的过失有所弥补,但持续的内疚感并不能给人际关系带来实质的好处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包括亲子之间,除了不存在所谓权利,没有谁能亏欠谁,平等相处才是健康。

孩子小时候的一点点小的内疚和自卑会造成他一生抬不起头,所以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,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。

即使他有了过失,也请允许他在做出弥补的行为之后,让内疚感从此结清账目。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,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。